前中国文化外交官尹亚利为“爱琴智荟沙龙”系列活动举办首场讲座
 
发布时间: 2022-04-19 浏览次数: 1711


今年正值中希建交50周年,同时也是上外希腊语专业成立50周年,借此机会,上外希腊研究中心将举办“爱琴智荟沙龙”——中希建交50周年暨上外希腊语专业成立50周年系列讲座。2022415日下午,活动正式揭幕。首场讲座邀请到前中国文化外交官、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希腊研究中心主任尹亚利先生。尹亚利先生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近30年,曾先后担任中国驻希腊、尼泊尔大使馆文化处文化专员,驻悉尼总领馆参赞衔文化领事,驻匈牙利、南非、保加利亚大使馆文化参赞,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传播做出很大贡献。本次讲座以“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从中希关系发展看文明的力量”为题,由上外希腊研究中心主任胡晶晶副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师生参加。

在本次讲座中,尹亚利先生结合自己在希腊和其他国家的外交经历、中希关系发展历程以及中国文化外交,总结了中国外交大背景下中希两国务实合作、人文交流取得的显著成果,同时从文明角度出发,探讨了两国璀璨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中希关系发展中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尹亚利先生首先分享了自己在上外难忘的学习经历,并表示这段经历为他在日后的外交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础。在中希建交50周年暨上外希腊语专业成立50周年之际,尹亚利先生回忆梳理了新中国现代希腊语教育的发展脉络,向新中国初期为希腊语专业建设的老前辈们表达了敬意。这些前辈们既是新中国初期希腊语专业的建设者同时也是中希关系发展初期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尹亚利先生回忆,在中希两国正式建交之前,国内希腊语学习条件十分艰难,教学资源严重缺乏,前辈们都是在希腊邻国,例如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学习希腊语,甚至通过俄语进行希腊语学习。直至1972年中希两国正式建交,上海外国语学院根据国家需要开设了现代希腊语专业,我国希腊语教育自此走上了学院式的正规教育。初期培养的希腊语人才为新中国的外交、外事、教育和中希交流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后,尹亚利先生围绕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来的外交政策,介绍了中希关系的发展脉络。他指出,在中希两国正式建交之前,希腊与中国的民间往来从未间断,这种民间往来对于推动两国建交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两国建交后的这50年中,中希关系一直平稳向好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这引起某些西方国家的惧惮并采取了对中国发展进行遏制的政策,而中希关系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进行友好合作的典范。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希腊很早便表示了积极参与的态度。“比雷埃夫斯港口”和“中欧陆海快线”建设成为中国与希腊“一带一路”合作的范例。两国密切的高层互访也体现了两国对中希关系的重视。

尹亚利先生认为,驱动中希两国持续深入合作的力量源于两国悠久的历史和由此产生的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即使两个国家远隔千山万水、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国家规模不同,经济体量不同,中希两国依然能够跨越巨大的差异在务实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人文交流、文化交流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人文交流中,两国逐渐找到了双方文化中价值、观念契合之处:即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包容并蓄、共享成果等理念。中国和希腊作为两大古代文明的传承者,两个国家、两国人民也正在成为不同文化相互借鉴、和平共处的典范。希腊加入中国-中东欧合作也为中希人文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今后中希人文合作提供更多机遇。最后尹亚利先生总结到,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中希关系的发展证明了文明的力量,在如今的世界上,古老文明的智慧可以继续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很多难题提供新的启迪。

讲座结束后,尹亚利先生悉心解答师生提出的多个问题,并就文明交流互鉴、疫情下中希交流面临的机遇挑战、希腊语专业就业现状、跨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为正在学习希腊语的学生提供很多实用的建议。此次讲座持续两个小时,与会师生纷纷表示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