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员,要有挺身而出的担当;青年,要有无私奉献的品格。继西方语学子积极抗疫的故事之后,我们节选了我系教职工党员在学校和社区的抗疫口述故事。西方语系全体师生正以实际行动,化作点点微光,点亮校园和城市,走过春日,拥抱夏的绚烂。
施海倩
“人能够凝炼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杨绛
3月11日后的一周,我的驻校生活刚刚开始,对于疫情有焦虑,对于回家有期待,对于未来略显迷茫。开始怀念图文的灯辉墨香、文汇路的熙熙攘攘和习以为常的寒暄问候,曾用手机记录下晴空下的校园与校外同事分享,然而校园太静了,尤其到了夜晚,时间变得漫长,孤独油然而生。那时,最初托举起我信心和希望的是系里同事和曾担任辅导员时的学生们给予的关怀和帮助,那些最真诚的嘘寒问暖和最无私的捐赠,无数次令我湿了眼眶。我开始认真思考在这个特殊时期自己能为学校和学生做些什么,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党员,我必须跳脱本位,哪里需要就奔赴哪里,这才是我的责任和使命。于是,我加入了学校教师志愿者团队,和大家一同开展物资保障工作,团队成员都深知物资保障充足,才能保证校园安定。每天,都有几十箱、几百箱甚至上千箱的校外捐赠物资和采购防疫物资源源不断抵达,从最初的小型货车到大型集装箱车,教师志愿者、驻楼教师兼顾本职工作和志愿服务,告别了节假日,与后保员工、物业师傅们一同不分昼夜搬运着。时间开始变得很快,不知不觉在校园里已度过了整个春天,从寒冷到炎热,由于防疫需要,所有物资必须消杀后才能进校,同批次货物往往需要搬运两到三次才能入库或分发,戴着N95口罩干重体力活儿令人窒息,汗水滴进眼睛却无法擦拭,防护服里的衣服完全湿透了,突然袭来的雷暴天气让忙着遮挡货物的我们淋成落汤鸡。那些日子里,支撑我们的是不分性别、年龄、职务奋战抗疫一线的同事们,没有埋怨、推诿,彼此鼓励着一路坚持,让一个个不可能成为可能:近两个小时布置完成教育会堂66床位进校人员隔离点,近三个小时布置完成一、二、五教楼300余床位紧急隔离点,陆续布置完成三、四教楼百余床位的就医及突发情况隔离点……随着时间推移,防疫工作又开启了学习模式,新技能被不断解锁,核酸扫码员、采样员……化身“大白”的校园生活变得更为繁忙而充实了,连续三至五小时的重复工作,人均每两天轮转一次,酸疼是常事儿,贴上药膏继续上阵。每当收获师生们满意的评价,总会体会到休戚与共和被需要的幸福。仔细思量,这两个月是如此的特别,过上了阔别已久的集体生活,穿着饮食变得格外不讲究,被烈日晒出了口罩印和黑眼圈,仿佛做了一场悠长的梦,梦中因压力或感动流过泪,却也肆意地欢笑过,梦醒时更多了分“不觉水流”的淡定从容。立夏时节,飞蓬花开得绚烂,夜晚图文的灯又亮了,伫立明媚阳光下深呼吸,感觉自己已完全融入这美丽的校园,成为了她的一部分,我知道希望和胜利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