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涵养自信 课程思政铸魂育人
 
发布时间: 2023-04-03 浏览次数: 628

2023327日,“ZHI织者的指心”松江棉布非遗体验展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揭幕,体验展入驻大学校园,旨在以文化人、以艺通心,推动劳动教育、外语学习和课程思政的多元融合,提升育人效果。上外西方语系青年教师张礼骏作为非遗记译与传播中心负责人向与会嘉宾作项目介绍并向我校中外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课程思政实践示范课。课上,张礼骏老师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以一首松江本地的歌谣为素材,向师生们展示了“记·译·传”三步走的金字塔型非遗传播模式,把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向师生传递非遗传承人的人生轨迹与新中国的发展交相辉映的理念以及中国人民对于纺织技艺的代际传承勤学苦练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使师生们更加了解松江棉布悠久的传承历史,感受到松江棉布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以及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张礼骏老师带领的上海外国语大学“非遗记译与传播”团队,自2019年起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非遗项目调研,制作的多语种非遗宣传片海外播放量超百万,曾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品牌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市金奖、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海市特等奖、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一等奖等重要奖项。2021年,张礼骏老师就响应“学校要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的号召,牵头实施“劳育工坊·种布计划”,带领师生将劳育和美育相结合,将外语专业和非遗传播相结合,在校园内“种布”试验田耕作,致力于把思政课堂搬到现实场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锤炼意志、积累经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人生选择和现实行动。


长期以来,西方语系不断探索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注重更新理念、开阔视野和拓展格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形成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点线面”一体的思政大课堂,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养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